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随着新生儿持续下滑,学龄人口会相应减少,人口变动将如何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需求?
乔锦忠: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这个数字至少达到2.1,才能达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 年,国内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应很快释放完毕。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现在妇产科已经从过去的床位紧张到过剩,幼儿园这两年也没以前那么难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负增长的就是学前教育,目前这个阶段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但从更长期来看,义务教育未来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我们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具体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最终至2035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实际上,当时我们做预测时使用的总和生育率数字是1.5,但2021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5,现实可能比我们所预测得还不乐观。
中国新闻周刊:在校生减少3000万,学校是否也要相应减少?
乔锦忠: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一直呈减少趋势,2020~2035 年期间将继续延续这一趋势,而且下降速度逐步加快。预测表明,2035 年全国小学、初中需求数分别为9.28万和4.79万,较2020年分别减少5.14万和0.38万。显然,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初中要大,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数上也更大,而初中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间。
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由于生源减少,12年后,小学数量将至少减少一半,未来哪些学校可能会第一波关停或倒下?
乔锦忠:人口萎缩较为严重的地区小学可能会最先收缩,这主要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有关。另外就是民办小学可能也会“死掉”一批,尤其在民办校占比较高的地区,有的地区民办学校在校生数甚至超过了公办学校,这可能与当地政府的财力相对较弱,对公共教育的投入不够有关。但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应该回归公办,这两年国家在政策上在积极调整,在引导和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承担法定的教育责任。
总的来说,未来教育供求关系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带来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是学校出现招生困难,部分会倒闭;另一方面,随着生源减少,学校自然而然就要转向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会缩小,生师比也相应降低,老师也终于有条件从主要关注班级控制,转向更关注每个个体,这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世界上其他经历了“人口塌陷”的国家在教育上也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趋势:未来中国的义务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质量的道路。
中国新闻周刊:日本少子化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变明显,从1990年代起,日本教育理念发生显著变化:开始提倡“宽松教育”,小学广泛引入“体验式学习”。中国现在每个教育阶段还是很“卷”,未来随着教育供求关系变化,是否也会走日本这种路径?
乔锦忠:有很大的可能性。未来升学会变得更容易,学生也不需要那么紧张,我们在教育的节奏上也会把控得更好一些,学生也从单纯关注分数和排名转向关注知识本身,不再需要陷入各种竞赛的怪圈中,这有利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教育供求关系变化过程中,办学条件标准调整的时机很重要,因为各地所需学校数量的多寡既与学龄人口规模有关,也与办学条件标准有关。比如现在教育部规定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中学不超过50人。未来这一标准到底应何时调整、怎么调?个人认为应尽量避免在学位需求波动较大的年份,简单大规模建设或撤并学校。政府在建设和撤并学校时,还应灵活调节办学标准,共同应对学龄人口增减。适时调节办学条件标准,比如对班额的调控,能使学校供给保持相对稳定,有一定量冗余,避免财政资源浪费。如果仅为了满足高峰时的需求,过量新建学校,学龄人口在达峰后迅速下降,大量新建学校可能就会形成资源浪费。
中国新闻周刊:学校数量减少同时,这一过程中师资配置会发生哪些变化?
乔锦忠:与在校生数变化趋势类似,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需求量总体减少,按现行生师比标准,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
为应对这些过剩,除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外,未来应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的师范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另外,师资培养体系也要调整,调整师范专业设置,扩大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实际上,现在的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