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你谈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学校数量和师资需求总的变化趋势,具体到城乡间会有明显的差异吗?
乔锦忠:未来学龄人口在不断减少,但城市化还会继续推进,根据我们的预测,学生的城市化率要比人口城市化率要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些成人不一定在城市生活,但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城市上学。预计2031年前后,全国城市在校生总量会超过乡镇和农村,此后一直领先,这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国内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到 2035 年城市在校生比乡镇、农村将多近1000 万。不过,全国各地进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间会有差异,发达省份会早于2031年进入,中西部落后地区可能会晚一点,因此各地在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时应因地制宜,因时而动。
这一过程中,农村小学生减幅最大,2020~2035 年间年均减少67.45万人,2035年较 2020 年减少约 1079.18 万。村小需求数也呈快速下降趋势,到2035年所需学校数可能还不足2020年一半,只需3.55万所。未来农村地区会有大量教育资源是闲置状态,除了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和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外,在脱贫任务完成后,建议不再向农村地区倾斜教育资源,当然对于必要、需保留的教学点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上应按照高于一般学校办学条件的标准投入,以更好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但在大方向上,总量上,资源一定要向城镇倾斜。未来15年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会不断向城市聚集,根据测算,与2020年相比,城区在2026 年(高峰年份)需新建小学4000 所,2030年(高峰年份)新建初中4000所。城镇地区教育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所需增加额远大于农村地区,2020~2035年年均增加555.25亿元。不过,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不断增长的财政需求肯定会挤占教育经费,这也是没办法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占比。
未来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个大趋势,调整一定不能过于滞后。调整过程中,城市化率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考指标。在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之前,把教育资源优先投向城区是更有效率的,也能更好保障最大多数的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